早餐不吃?小心代謝大當機,越減越胖!

早餐不吃?小心代謝大當機,越減越胖!

「我不吃早餐,應該瘦比較快吧?」
很多人為了減重選擇跳過早餐,
以為少吃一餐=少攝取熱量=瘦得比較快。
但你可能不知道,這樣做的代價可能是
代謝變慢、脂肪堆積、還更容易餓爆暴食!

❗為什麼不吃早餐會讓你更難瘦?
當你早上沒吃東西,身體會以為進入「飢荒模式」,
啟動「省電模式」來保命,也就是——降低基礎代謝率。
這時候,身體會傾向儲存脂肪、分解肌肉來當燃料,
長期下來,你會發現:

🔸 體重可能沒變,體脂卻在上升
🔸 午餐變得很餓,容易暴衝進食
🔸 血糖忽高忽低,影響情緒與專注力
🔸 減重進度卡關,甚至越減越腫

🍳 早餐的重要性不是「吃多」,而是「喚醒代謝」
吃早餐就像按下身體的「開機鍵」,
讓你的內分泌、腦部、消化系統、血糖調節全面啟動。
特別是在早上7~10點,是體內代謝最旺的黃金期,
給身體一點對的能量,它才願意幫你消耗脂肪。

✅ 那早餐到底該怎麼吃?
👉 給你一個簡單公式:「蛋白質+纖維質+好澱粉+好油」

關鍵不是吃多少,而是吃對組合。
不要空腹喝手搖,不要只有一塊麵包!

📍結語:
跳過早餐,是你整天代謝崩壞的起點。
與其「空著肚子撐」,不如學會「吃對,啟動燃脂力」。

Read more

為什麼節食反而讓你瘦得更慢?你正在燃燒肌肉,不是脂肪!

為什麼節食反而讓你瘦得更慢?你正在燃燒肌肉,不是脂肪!

你是不是也這樣? 「我吃很少啊,怎麼還瘦不下來?」 「體重有掉一點,可是整個人好像更沒精神、皮膚也變差?」 如果你長期節食,卻發現瘦得很慢、甚至反彈得更快——你不是一個人。 這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方法錯了。 🔥 真相揭露:你瘦下去的不是脂肪,而是肌肉 當你大幅度限制熱量,尤其吃太少蛋白質、又沒有肌力訓練, 身體為了生存,會開始分解肌肉當燃料,因為它保留脂肪是本能。 久了會發生什麼事? ✅ 體重掉了(但掉的是水+肌肉) ❌ 基礎代謝變低(身體進入省電模式) ❌ 體態變得鬆垮無力 ❌ 體脂比例反而升高 ❌ 一恢復正常吃,就「報復性復胖」 💡 節食不如「聰明吃」,讓身體願意燃燒脂肪 與其挨餓,不如教會身體怎麼用得剛剛好: 足夠蛋白質攝取(每餐含蛋白質) 每週2~3次肌力訓練,保留肌肉、提升代謝 熱量適度赤字(不是極端斷食) 睡得好、壓力低,荷爾蒙才會願意幫你瘦 📍減重不是挨餓,而是提升身體的燃脂效率

By WeiWei
體脂不降,可能是你吃得不夠!

體脂不降,可能是你吃得不夠!

減重不是挨餓,而是要吃對、吃飽、吃得剛剛好。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? 減重期間吃得超級克制—— ☑ 早餐只喝咖啡 ☑ 午餐少飯少肉 ☑ 晚餐幾乎不吃 結果體重卡關、體脂不降、甚至感覺更容易胖? 這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—— 你可能吃得太少,反而讓身體停工了。 ❗吃太少,身體會進入「節能保命模式」 當熱量攝取長期太低, 身體會認為你處於危機,進入省電模式(又稱「代謝適應」): 降低基礎代謝率(BMR) 減少熱量消耗 分解肌肉、保留脂肪 荷爾蒙失衡(尤其是瘦體素、胰島素) 📉 結果就是:吃很少卻瘦不動,還常常很累、很餓、沒精神。 ✅ 減重期間也要吃飽,但要吃「對的」 吃得少 ≠ 吃得好,減重的關鍵是「營養密度」與「熱量適度赤字」 你需要的是一份「讓代謝安心」的飲食模式: 📌 每餐有蛋白質:

By WeiWei
吃太快,其實是心太急—— 減重的第一步,是學會「慢」

吃太快,其實是心太急—— 減重的第一步,是學會「慢」

你吃飯的速度有多快? 10分鐘內掃光一碗飯? 邊看手機邊吃、邊趕工作邊咬幾口、 甚至不餓也吞進一堆東西,只因為時間到了? 看起來是吃太快,其實背後藏著一句話: 👉「我沒有空等,我只想趕快解決。」 但你不知道的是—— 這種「急」,正在讓你越來越難瘦。 ❗為什麼吃太快,容易發胖? 當你狼吞虎嚥,身體來不及接收到「飽足感」的訊號, 常常一不小心就多吃 300~500 大卡還不自知。 而且快節奏進食,會造成以下狀況: 消化變差,胃容易脹、腸胃不順 血糖快速升高→更容易疲倦與暴食 長期進入「自律神經失衡」→睡不好、代謝下降 情緒易焦慮、飲食更難控制 吃太快,不只是吃太多,還讓你進入「代謝大亂流」模式。 💡學會「慢」,才會真正瘦下來 減重不是吃得少,而是吃得對、吃得懂、吃得慢。 放慢速度,

By WeiWei
你不是嘴饞,是壓力太大! 破解情緒性飲食的3個實用方法

你不是嘴饞,是壓力太大! 破解情緒性飲食的3個實用方法

你有沒有這種時候: 剛下班,一邊說自己不餓,一邊把餅乾吃光 明明吃飽了,還是想來點鹹酥雞或奶茶 很累、很煩的時候,嘴特別癢,停不下來? 別急著罵自己「太沒自制力」, 因為你不是嘴饞,是在用食物處理壓力。 🍩 情緒性飲食是什麼? 情緒性飲食(Emotional Eating), 指的是當你感到焦慮、疲倦、無聊、孤單、壓力大時, 身體不是真的餓,但「情緒」讓你想吃東西來獲得安慰。 📌 尤其30–40歲的上班族、爸媽族, 身心處於長期壓力狀態,大腦會渴望糖、油脂、快感食物,來「舒壓」。 ❗長期下來會怎樣? 熱量攝取過多,體脂上升 吃完有罪惡感 → 更焦慮 → 想再吃 → 惡性循環 食物變成情緒出口,失去對飢餓與飽足的感覺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,這是「壓力沒有出口」的信號。 ✅ 情緒性飲食怎麼破解?

By WeiWe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