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嘴饞,是壓力太大! 破解情緒性飲食的3個實用方法

你有沒有這種時候:
剛下班,一邊說自己不餓,一邊把餅乾吃光
明明吃飽了,還是想來點鹹酥雞或奶茶
很累、很煩的時候,嘴特別癢,停不下來?
別急著罵自己「太沒自制力」,
因為你不是嘴饞,是在用食物處理壓力。
🍩 情緒性飲食是什麼?
情緒性飲食(Emotional Eating),
指的是當你感到焦慮、疲倦、無聊、孤單、壓力大時,
身體不是真的餓,但「情緒」讓你想吃東西來獲得安慰。
📌 尤其30–40歲的上班族、爸媽族,
身心處於長期壓力狀態,大腦會渴望糖、油脂、快感食物,來「舒壓」。
❗長期下來會怎樣?
熱量攝取過多,體脂上升
吃完有罪惡感 → 更焦慮 → 想再吃 → 惡性循環
食物變成情緒出口,失去對飢餓與飽足的感覺
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,這是「壓力沒有出口」的信號。
✅ 情緒性飲食怎麼破解?3個實用方法
練習「停3秒」覺察法
問問自己:「我是真的餓?還是想分心、安慰、補償?」
替代策略表:吃之前,先轉移注意力
📍快走5分鐘
📍深呼吸+泡杯熱茶
📍寫下此刻心情
📍找人講幾句話(不一定要談正事)
調整三餐營養,減少情緒崩潰的誘因
有時候晚上嘴饞,是因為白天吃太少、蛋白質不足
→ 吃飽+穩血糖,情緒也比較穩
💬 結語:
你不是管不住嘴,是你太累了、太久沒被照顧了。
與其責怪自己吃太多,不如學會好好照顧情緒。